欢迎来到杏彩注册_杏彩体育平台官网注册! bjxfh@163.com 010-87743555 |


杏彩注册科普+旅游邊玩邊長見識

  自然風光之外,走進面向社會和公眾開展科學技術普及活動、科技文化教育與傳播的科普基地,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實際上,科普基地不隻科技館、科研機構等“硬核”場所,一些小眾的場館不僅提供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還蘊含著別致、新奇的科學知識。

  日前,杏彩官网注册中國科協命名800個單位為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有26地入選。在川菜的悠久歷史中徜徉,領略“空中紅薯”等現代農業技術成果,與世界上最大的水生昆虫不期而遇,探索人體構成、發育等奧秘……記者探訪其中4家“非一般”的科普基地,體驗其中的亮點、特色。

  與滿是高科技、新技術的科技場館相比,坐落於成都市郫都區古城鎮的成都川菜博物館顯得十分古朴。作為生產示范類科普基地,川菜文化、川菜非遺技藝、傳統節日的美食民俗活動等都是其重要的普及內容。

  成都川菜博物館雙語體驗師劉小芹帶領記者來到典藏館。一進大門,正中央處放著一碗花椒。“花椒可不只是用來調味的。”劉小芹賣了個關子,“漢代以椒和泥涂牆,使屋子溫暖、滿堂馨香,還能祛除虫害,更有祈福子孫昌盛之意,所以,皇后居所也稱‘椒房’。”

  繞過大大小小的“鍋碗瓢盆”,一件漢代的“繩紋灰陶灶”造型獨特。一大一小兩個灶台呈半開放式,能有效集中火力,減少熱量散發﹔中間隔板上有個圓孔,能實現“一爐兩用”,利用空氣傳導熱量,合理配置火力,一個用來炒菜,另一個用來蒸煮——這可能就是古代的“節能灶”。

  “寶貝”還不止於此。成都川菜博物館收藏了6000多件從古蜀時期到近現代與川菜相關的實物、典籍等,系統地展現川菜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川菜文化的形成。“川菜博物館從籌備到建成開館,經歷了數十年。這些藏品大部分是老館長的收藏,也有熱心人士的愛心捐贈。”成都川菜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劉小芹是湖北人,一年前,著迷於傳統文化的她前來應聘,如今對館裡的每一件展品都了如指掌。不僅如此,她還學會了做麻婆豆腐、宮保雞丁等地道川菜:“川菜博物館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活’。游客不僅可以眼觀,還可以鼻聞、口嘗,更可以親自上陣,體驗川菜的刀工火候。”

  目前,川菜博物館還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群體開發了相應的研學課程。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川菜博物館將借助“互聯網+科普基地”模式,建設川菜文化信息分享平台、川菜烹飪技藝線上教學平台杏彩注册科普+旅游邊玩邊長見識,讓更多人了解、體驗、傳承川菜文化。

  品嘗地道川菜后,你是否有這樣的疑問:“菜”從何而來?北川維斯特農業科技示范園就提供了一個了解“種菜”的絕佳窗口。

  走進園區的東部廳,可以現場領略無土蔬菜栽培和智能水肥一體化管理。果實結在空中的“空中紅薯”、累計採摘約1000斤的番茄樹、重達300斤的“巨人南瓜”……早已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現代農業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可能。“相同的種植面積下,與傳統模式相比,這種種植模式的產量更高,病虫害更少。”北川維斯特農業科技示范園相關負責人介紹,智能管理系統實現了對農作物生產各個環節的智能感知和精准管理,通過電腦控制,可以定時澆水、定期施肥,在減少肥料使用的同時,還節省了人工。

  來到園區西部廳,儼然進入了一個“植物王國”。北川本土的高山花卉、中藥材和珍稀苗木經過移植馴化后被栽種在這裡,比如“植物活化石”珙桐、“植物大熊貓”紅豆杉等。“這個場所,為遠離農耕的孩子們提供一個了解農業知識和進行實踐的窗口,可以帶大家‘跑進自然’。”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為幫助災區農業產業恢復,山東壽光蔬菜產業集團投資興建了北川維斯特農業科技示范園。接下來,將繼續打造現代裝備與農業科技、農業生產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農業科普場所,每年定期開展現代農業研學、勞動教育、植物種植、素質拓展等研學活動,通過“體驗式游覽”“互動式學習”,傳遞農業科學技術、農業科學原理,提高農業科學素質。

  成都華希昆虫博物館,坐落在青城山前山腳下。博物館前,兩隻巨大的鍬甲雕塑閃著銀光,很多人都把它們誤認為螞蟻或螳螂。在青城山區,就分布著這類甲虫。

  在博物館裡,還有更奇妙的昆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証的“世界最大水生昆虫”“世界最長昆虫”“世界最大蚊子”,放大一百倍的昆虫模型,它們能給參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此外,館內的許多設計也獨具匠心。與昆虫共同展出的蜘蛛、蠍子、蜈蚣等節肢動物,厘清了一個概念——隻有六條腿的才是昆虫。為了直觀呈現昆虫的擬態偽裝,滿眼的枯竹枝裡,要細心觀察,才能發現其中的竹節虫﹔一牆的樹葉中,要細細分辨,才能看到其中的枯葉蝶。

  “就是為了讓大家感受昆虫的美麗與神奇。”成都華希昆虫博物館副館長趙希表示。目前,博物館館藏超過40萬件,但隻能展出3%的藏品。除了本土的昆虫,博物館還與很多國家進行了科研交換,馬來西亞本土最大的竹節虫、美國本土最大的甲虫等,都在博物館中展出。

  趙希從小就在“昆虫博物館”中長大:小時候,家裡有好幾千件昆虫標本藏品,她和哥哥還會把虫蛹養在床墊下,看能不能孵化出成虫。2011年,經過數年策劃,成都華希昆虫博物館正式開館,這份家族的愛好得以在真正的博物館中延續,而更多人在這裡也留存下了與昆虫有關的記憶。

  “游客最喜歡問的問題是:哪些是害虫?哪些是益虫?我認為不能這樣簡單區分。要知道,昆虫世界與人類世界息息相關,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趙希說,這就是建立博物館的初衷——讓更多人了解昆虫、喜愛昆虫。未來,他們想拓展一個更大的博物館,同時,開展NFT數字藏品推廣計劃,讓昆虫之美抵達更遠的地方。

  走進西南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一抬頭,是一句醫學名言:“沒有解剖學,就沒有醫學。”在排列整齊的玻璃器皿裡,實驗技術人員親手制作的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人體九大系統的標本,正安靜地等待參觀者走近觀察。除此之外,這裡還陳列著多年來搜集、制作的畸形變異標本,中樞神經系統傳導通路的剝制標本,內耳雕刻標本等。

  在人體科學館,不僅可以了解到生命的起源,人體的構成、發育,還可以學習急救知識,體驗醫學領域的先進技術。“通過這些,我們想激發參觀者對醫學的興趣,也讓大家認識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珍愛、珍視生命。”西南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西南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前身為人體解剖學陳列室,於1973年挂牌成立。1989年,這裡又擴建為規模體系化的人體科學館。“科學館成立的初衷,是讓醫學生們在這裡認識生命的本質、領悟醫學的奧秘。”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西南醫科大學還引進了虛擬人體系統、VR實訓教學、3D醫學打印等高新技術,讓人體科學得到更直觀的展示。科普基地還成立了基礎醫學科普教育團隊,開展科普教育研究,研發科普視頻、編輯專著等,以輻射更多人群。

  目前,人體科學館的升級版——醫學博物館也正在籌建。為體現“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理念,將囊括生命起源、生命奧秘、生命健康、中醫中藥、醫學史展覽、醫學成果展覽、應急救護等模塊,更深入地展開科普活動。(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文露敏)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上一篇:杏彩体育注册“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72小时大直播 ——《“一带一路”共襄盛举 下一篇:杏彩体育平台杨浦“科创味”为何越来越浓?